经济学生的 iPad Pro 使用体验

在上一台只能用来满足 PPT 播放的安卓廉价款平板坏掉以后,我购入了这台 iPad Pro 9.7 inch,并陆续配备了 Apple Pencil 和 Smart Keyboard。我就读的专业是国内某财经高校的跨学科项目本科,主要以经济学和金融学为主,所以目前的需求主要包括笔记、课件管理和阅读、知识结构梳理以及一些文章的写作。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使用,iPad Pro 基本满足了这些需要,但我知道只是目前的这些需求更适合于现在的 iPad 本身。生产力水平能达到怎样的高度,是一个需求和供给匹配的结果,所以我更愿意说是我的需求「满足」,或是匹配了 iPad Pro 目前的能力供给。

一、我所理解的生产力

在讲述我的使用情况之前,我仔细思考了一下生产力这个概念本身包括什么内涵。结合我的使用体验,我所能想到的移动设备生产力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或者层次:

  1. 无法完成某项任务,或只能完成任务中的一些基础部分。譬如我在使用 R Markdown 进行写作时,完全无法在 iPad 上打开 .rmd 格式的文档,也不能跑出 PDF 文档。
  2. 作为其他生产方式的补充、或成为其他生产方式中的协助性工具,使得生产方式更便捷的功能。譬如 Checked FM 第 38 期 中提到的打车软件作为出租车行业的辅助生产力的形式。
  3. 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,但对比其他工具成本更高,或实现方式更为复杂,能够达到的效果不够预期。 例如 iPad 版本的 Office 在同样可以完成一篇文章的编辑,但要比 Windows 端更加费时费力。
  4. 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,并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理想的效果。这应该是最理想的方式,比如完成 PDF 文档的阅读与标注,或写现在的这一篇文章,我觉得已经 iPad 可以胜任了。

关于 iPad 实现生产力的方式,有另外一点需要说明。iPad 本身是一个起点简单的设备,很多时候需要软件和生产方式的加持,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生产力水平(比如使用 Workflow 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工作)。在没有仔细推敲它更多的使用方法,或拒绝学习新的软件操作时候,都不应该轻易下一个「生产力水平不足」的结论。这些应该记入生产成本,而非能力不足。

二、我的需求如何满足了它?

那么依照我的使用需求,iPad Pro 又是如何提供它的生产能力呢?

(一)我的记笔记需求

最初有将 iPad 带上课堂的冲动,是源于少数派的这篇 iPad Pro 学术指南 |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。在一番思量后,我选择为 iPad Pro 购买了价值不菲的 Apple Pencil,并开始在电子屏幕上记笔记。

我的课堂笔记一页——字丑就表嫌弃啦
我的课堂笔记一页——字丑就表嫌弃啦

在基础功能的满足上,iPad Pro 与它的「竞争者」——纸笔,可以做到不相上下。基于 GoodNotes 的加持,打开放大后的底部写字板,可以毫无障碍地完成笔记工作,并且软件内的写作流畅、字迹基本可以保持写字原状,唯一需要适应的就是玻璃屏幕上的摩擦力更小,最初使用可能感觉打滑。而这之后就可以说没有其他成本。

基础功能之外,iPad Pro 提供了电子化笔记更优越的功能——比如笔记内容搜索、方便的笔记文件分享、以及减轻了书包的重量。可以说,对我而言 iPad Pro 的笔记能力已经可以达到生产力水平的第四点,能够胜任甚至更好地完成我的工作。

另外提一句,我也被问及过为什么不使用键盘直接打笔记。课堂反馈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,打字的排版、画图本身不如写字灵活,而笔记大多时候需要一个清晰的结构方便日后阅读整理。这种时候键盘输入就不是一个更好的方式了。

(二)我的课件管理需求

除了课堂笔记之外,我还需要整理并阅读大量的课件、参考书和少量文献等(不过目前接触的文献不多,故没有进行单独的文献管理)。配合 Documents 的文件管理,我把本学期的文件存放在本地,并把往年的文件存放在云端。这样既可以满足日常的文件使用,又能在需要时及时从云端调回往年的课件,捡起记不太清的知识。偶尔需要提交纸质版作业时,我会使用 Scanner Pro 将文件再扫描进来,和课件统一管理,并直接将作业讲解写在文件上,方便日后整理和复习。

我的本学期文件目录
我的本学期文件目录

在阅读这一点上 iPad Pro 仍然能够满足我的需求,Apple Pencil 可以方便地标注重点和疑问。相比 PC,iPad 的阅读没有被键盘支开的隔离感,使我可以更集中注意力,提高阅读质量。我日常使用 PDF Expert 进行 PDF 的阅读,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是,它的写字体验远不如 GoodNotes 那么高,字迹生硬、笔画不分粗细没有层次感。不过好在标注中需要记录的字比较少。另外关于阅读的缺点是,iPad Pro 还是有点重,举起或是单手持握都有些吃力。

某一页的课件
某一页的课件

阅读上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,一些版本的电子书只有扫描版,没有文字版,或者 PDF 缺少大纲组织,而国内教材这样的情况更多。这就会造成标注和搜索上的不便。当文件中有大量的题注需要翻到章末再翻回来时,会造成极大的不便。但仔细想想,这本身又好像并不是 iPad 的问题,只是希望有更多的文件能够在格式上给予更完整。另外需要反复翻阅题主的文件,一般都需要仔细理解,我也会尽量选择纸质书。在这种情况下,纸质版更能像是生产力水平中的第四种,最重要的是知识,没有必要固执于形式。

(三)知识结构整理和复习

专门把这一点需求写出来,因为正在进行期末考试,正是需要期末复习的时候。不像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选择把成百页的课件打印出来,我还是选择直接在 iPad Pro 上进行复习。

对我自己而言,知识结构对于记忆来说极为重要,一团乱麻的知识不容易想起,也不容易建立联系,考试时也难以及时调出。所以我选择了使用 MindNode 将知识框架梳理成脑图,然后进行结构化记忆。

某一课的知识结构图
某一课的知识结构图

但我的实际使用情况却不如想象中高效,一个原因是 iOS 10 下的 iPad Pro 的分屏只能分两屏,左边打开课件,右边打开 MindNode 时,如果在需要截图、剪裁再插入 MindNode 中,就需要跳转进相册。在 PC 上这肯定不是问题,多程序分屏和部分截图可以轻而易举地简化步骤。但是我的 Windows PC 上并没有 MindNode 可用,我也没有寻找其他的软件替代,因为它实在很重。相信 PC 上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这部分工作,iPad 虽然可以做到但更像是生产力水平中的第三类。另外,iOS 11 下的截屏即时处理和 Drap & Drop 功能相信也可以提高这部分的效率。

另外一个问题是,iPad Pro 好像没有切换左右屏窗口的快捷键?每次需要切换操控的时候都需要动手戳一下,实在是显得多余。

我也尝试过 MarginNote 进行阅读和脑图整理,但是发现它的任何笔迹都会成为脑图中的一个卡片,反而限制了标注自由行动。同时,边阅读边整理脑图会打断我的阅读过程,妨碍理解,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单独进行阅读和脑图的制作。大概是我对它的操作方式不太适应,日后可能还会继续尝试。

(四)写作

当日常使用 iPad Pro 的时间增多,对于虚拟键盘输入的不便性也就慢慢显示出来。不过这种不便利的感受反倒也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——锚定效应。如果 iPad 没有键盘支持,或许这种不便利性感受还没有那么强烈,反倒实体键盘推出,尤其是苹果官方了配件,马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预期,成为一个「锚」,虚拟键盘的输入性能一下就被比下去了。总之,在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后,我选择购入了 Smart Keyboard。

截止目前,我已经使用 iPad Pro 加持 MWeb 完成了三篇 3000 字的文章写作、一份 16000 的文件整理和其他一些小文章的写作,包括一些课程上的需要和之前的一些社团文章。尽管有很多关于 Smart Keyboard 的负面评价,不过作为没用过更高级键盘的我,它在满足我的需求性方面已经足够做到让我满意,同时对比自己 PC 让人嫌弃的重量,iPad Pro 的便携性可以让我更自由地完成写作任务。美中不足就是,它没有键盘背光,成为了夜猫子夜晚写作的一大障碍。

除以上提到的需求之外,其他的比如日历管理、GTD、番茄钟等等,就不再多言。不过很有趣的一个需求满足是,前几日一次上下午的考试记反了科目,依赖于 iCloud 同步,我在去考场的路上通过 iPhone 完成了最后一部分的复习,生态圈当然也是生产力强有力的一部分!(所以我的 PC 越来越被排斥在工作流外了。)

三、那些 iPad 还不能提供的需求

以上是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,以及 iPad Pro 对他们的满足方式。但 iPad Pro 自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部分,除了大家普遍提及的专业场景下的需求,对我自己来说就是无法完成 R 的编程和 R markdown 的撰写,这时候只能求于 PC 的能力(可是 PC 却无故出现过 TeX Live 不可用和 IDE 不显示字符的情况)。不过自己对于编程知识只是略懂一二,不知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式。

还有就是阉割版的 Office 在进行文件排版时实在能力缺乏,大段的文字选取以现在的方式,需要先长按、点击气泡进行选择、拖拽再选择命令,稍有不慎就可能需要重来,效率远比过鼠标。Markdown 编辑器是很好的写作工具,但不是很好的已完成文段排版工具。对于他人发来需要整合排版的工作,iPad 相比 PC 的工作成本之高足以让人放弃使用它。

另外一点,限于分屏只有两屏的 iPad,当需要左边开参考资料、右边开一份作业题的时候,就没有空间再使用 GoodNotes 等软件写作业了。另一种方式是开一个 GoodNotes,然后不停切换两个文件。不论如何都没有再使用纸笔便利。不必因为有了 Apple Pencil 就一定要用 Apple Pencil,这在行为经济学中也有一个有趣的名字——沉没成本效应。

四、总结:生产力不是替代品,生产力需要「供需平衡」

iPad Pro 是否能成为生产力工具,并不是取决于它能否替代纸笔等其他工具。

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,任何工具有它各自的特点,从而带来了它各自的利弊。电子化的笔记减轻了纸质书的重量,同样就放弃了纸质书的翻页能力。问题不在于它对比另一个有缺陷就不能作为生产力,而是它通过另一种方式完成了任务。二者有交集、也有补集。只看到交集之外的部分难免可能一叶障目。

如果简图中两个椭圆分别为 iPad Pro 和纸笔的功能,因为 A 和 C 的存在忽略交集 B 的部分,显然不够全面
如果简图中两个椭圆分别为 iPad Pro 和纸笔的功能,因为 A 和 C 的存在忽略交集 B 的部分,显然不够全面

另外,iPad Pro 需要替代其他产品吗?如果 iPad Pro 完全和纸笔无异,那我大概会选择纸笔,毕竟价格低太多了。但我们需要的是它不光要完全替代纸笔,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到 PC 能做到的事,可是后者的特点在影响前者,使得每一种需求都达不到它被希望的样子。iPad Pro 有它自己的优缺点,不是对它悲观的缘起,不过是它的特点之一。不同特点的产品满足不同的工作,仿佛并无不可。此外,差异化正是产品需求和价格加成的来源之一,同质化并不是好的经营方式,Mac 和 iPad Pro 的争论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。相信随着未来的发展,iPad Pro 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生产力化,但它可能不只是成为「生产力」,而是「生产力之一」

诚然 iPad Pro 本身的能力极限形成了它能否作为生产力设备的必然性,但在新的设备面前,我们的需求满足方式,是否满足了 iPad Pro 的生产方式,也是设备和用户彼此契合程度有多高的影响因素之一。这个程度越高,也就提高了 iPad Pro 成为生产力设备的可能性。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,也是我的需求「满足」了 iPad Pro 的能力,所以才可能更好地利用它提高自己的生活效率。

内容出处:,

声明: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文章链接:http://www.yixao.com/tech/3363.html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